简介
《九重春色锁玉堂》这本宫斗宅斗小说造成的玄念太多,给人看不够的感觉。锦衣怪客虽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造,但是故事起伏迭宕,能够使之引人入胜,主角为杨清澜。喜欢宫斗宅斗小说的书友可以一看,《九重春色锁玉堂》小说已经写了148796字,目前连载。
九重春色锁玉堂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小瀛洲夜间的血腥插曲,被悄然掩盖在华清宫温润的水汽与晨曦之中,仿佛从未发生。然而,那瞬间毙命的刺客,以及李清手中那枚已然易主的“狴犴令”,都预示着潜藏于平静水面下的暗流,非但没有因太子的倒台而平息,反而更加汹涌湍急。
杨清澜回到听泉阁,换下夜行衣衫,将那支空了的乌木簪重新簪好,心绪却久久难平。李清的深不可测,暗卫的凌厉狠绝,都让她对这座宫闱的凶险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她不再是那个仅凭先知和些许机敏周旋的穿越者,而是真正踏入了权力绞杀战场的参与者。
接下来的几日,华清宫表面依旧维持着暴风雨后的诡异平静。但细心的杨清澜通过幼春以及那位负责采买的管事娘子,捕捉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涟漪。
朝堂之上,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虽已被囚,但其多年经营的势力盘根错节,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清除。太子太傅、兼领吏部侍郎的卢奂(历史上为张九龄罢相后接任者之一,此处稍作调整)联合一批清流文官及与东宫关系密切的地方节度使,接连上疏,言辞恳切却又暗藏机锋。奏疏中虽不敢明言太子冤枉,却反复强调“储君乃国本,不可轻动”, “陛下圣明,当查清原委,毋使小人构陷得逞”,甚至隐隐将矛头指向“后宫干政”、“方士惑主”。
这些奏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虽未掀起巨浪,却也搅动了朝局。皇帝李隆基的态度变得愈发微妙。他既未严惩上疏的官员,显示其“广开言路”的胸襟,也未对废太子等人表现出任何宽宥之意,只是将奏疏留中不发,沉着脸继续处理政务,前往长生殿与张果老论道的次数却明显增多了。
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寿王李清“德不配位”、“结交方外、窥测禁中”的流言,也开始在官员中悄然散播。虽未形成气候,但其用心之险恶,不言而喻——这是在太子倒台后,急于为武惠妃和寿王树敌,试图将祸水东引。
“娘子,听说今日朝会上,又有御史言官提及皇子当修身养德,远离怪力乱神,虽未点名,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说的是谁。”幼春将从管事娘子那里听来的消息低声禀报,“还有,奴婢听说,长安城里,一些原本与东宫来往密切的商贾,最近似乎都在暗中变卖产业,筹措巨资,不知意欲何为……”
杨清澜默默听着,心中冷笑。太子余党果然不甘心就此退出舞台。他们在朝堂以“国本”“清议”为武器,在暗中散布流言中伤对手,甚至可能正在筹集资金,准备进行更疯狂的反扑或是用于打通关节。这是一股虽然遭受重创,却依旧拥有相当能量、并且在绝望中可能更加不择手段的力量。
而武惠妃这边,也并未因暂时的胜利而放松。凝香殿似乎安静了许多,但杨清澜能感觉到,那种无形的监视并未撤去,反而更加严密。武惠妃在等待,等待皇帝对寿王妃去留的最终决断,也在等待彻底铲除太子余孽、稳固自身地位的最佳时机。
就在这各方势力于无声处角力、局面僵持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表面的平衡——被幽禁在长安东宫别院的前太子李瑛,因“忧惧过度,染病身亡”!
消息传到华清宫,举宫皆惊!
病死?在这个节骨眼上?未免太过巧合!
杨清澜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给杨玉环喂药。她的手微微一颤,药汁险些洒出。历史上,李瑛确实在被废后不久与鄂王、光王一同被赐死。但此刻传来的却是“病亡”?是皇帝终于下了杀手,却碍于名声遮掩?还是……有人迫不及待,抢先动手,伪造了现场?
无论是哪种,都意味着,流血的闸门,已经被彻底拉开!太子的“病亡”,无疑会极大地刺激太子余党,很可能引发他们更激烈、更不计后果的反扑!
躺在床上的杨玉环似乎也感知到了这消息带来的不祥,瑟缩了一下,眼中惧意更深。
寿王李清在得知消息后,将自己关在书房的时间更长了。杨清澜偶尔在锦云院外遇见他,能清晰地看到他眉宇间凝聚的沉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那毕竟是他的兄长,即便政见不合,争斗不休,血脉相连的兄弟骤然“病亡”,又是在如此敏感的时刻,其心境之复杂,可想而知。
就在太子死讯传来后的第二天,李清通过常嬷嬷,给杨清澜送来了一小盒密封的、散发着奇异清香的绿色药膏,以及一张字条,上面只有四个字:“每日敷用。”
这是……治疗杨玉环脸伤的药?他找到了解药?还是……从张果老那里得来的?杨清澜心中惊疑不定,但看着杨玉环那满是红疹疤痕、日渐憔悴的脸庞,她别无选择。
她亲自为杨玉环清洗、敷药。那药膏触感清凉,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草木生机。令人惊喜的是,不过敷用了两次,杨玉环脸上的红疹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消退,那刺目的红色变淡,破损处也开始结痂愈合!
希望,如同黑暗中透出的一丝微光,重新燃起。
然而,杨清澜还来不及为堂妹的好转感到欣慰,另一场更大的风暴,已伴随着钦天监一道紧急的星象奏报,骤然降临——
“太白经天,犯紫微垣辅星!主……主兵戈、丧乱,恐有臣子犯上,祸起宫闱!”
第十二章 余波暗涌(下)
“太白经天,犯紫微垣辅星!”
钦天监的紧急奏报,如同一声惊雷,在本就暗流汹涌的华清宫炸响!太白星(金星)白日可见,划过天空,侵犯象征帝星及辅佐大臣的紫微垣,这在笃信天人感应的古代,是极其凶险的天象预警!直指臣子作乱,祸起萧墙!
一时间,华清宫内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结合前不久太子兵围凝香殿、旋即被废乃至“病亡”的一系列事件,这星象仿佛成了这一切的铁证和延续,预示着更大的动荡还在后面。
皇帝李隆基在长生殿内勃然大怒,据闻当场砸碎了张果老进献的一套炼丹玉器!他严令钦天监详查星象所指,同时下旨彻查宫禁,言语间已将怀疑的矛头指向了所有可能“犯上”的势力——是太子余孽贼心不死?是其他皇子心怀叵测?还是朝中有人暗中勾结?
肃杀之气,瞬间笼罩了整个离宫。龙武军的巡逻变得更加频繁和警惕,盘查也愈发严厉,甚至开始有官员被秘密带走问话。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惧感,如同瘟疫般蔓延。
在这片恐慌之中,武惠妃的动作却愈发显得意味深长。她不再深居凝香殿,反而开始频繁出现在皇帝身边,温言劝慰,表现出极大的担忧与对皇帝的忠诚。同时,她以“稳定宫闱、彻查奸佞”为名,向皇帝进言,加强了对自己和寿王所居宫苑的“保护”,实则是更严密的监控。她似乎想借此天象,将潜在的威胁一网打尽,尤其是……那个容貌正在奇迹般恢复的寿王妃,以及她背后可能知晓某些秘密的杨清澜。
杨清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钦天监的奏报太过巧合,简直像是为某些人量身定做的发难借口!她不相信这仅仅是天意,更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是谁在利用星象兴风作浪?是狗急跳墙的太子余党,想搅浑水,趁机作乱?还是武惠妃,想借此机会彻底清除异己,包括可能威胁到她的杨玉环?
而李清送来的那盒神奇药膏,虽然缓解了杨玉环的脸伤,却也让她暴露在更危险的境地——一旦被武惠妃发现杨玉环的脸正在迅速好转,她绝不会坐视不理!
果然,就在星象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幼春慌慌张张地跑来,告诉杨清澜,锦云院负责煎药的丫鬟换了一个生面孔,据说是惠妃娘娘“体恤”王妃病体,特意从尚药局拨来的“熟手”!
监视已经渗透到了如此细致的地步!
杨清澜心知,必须尽快将药膏转移,或者找到更安全的敷药方式。她再次想到了李清。只有他,或许有办法应对眼前的困局。
然而,没等她设法联系,当夜子时,那枚熟悉的、包着小石子的绢布再次从窗外投入听泉阁。展开,上面只有简练的一句话:“明日巳时,百卉园东南角,紫藤架下。”
又是百卉园?杨清澜蹙眉。那里虽比小瀛洲人多,但在目前风声鹤唳的情况下,同样危险。但李清的安排,必有深意。
次日巳时,杨清澜依约前往百卉园。与前次赏花会的暗流涌动不同,今日的百卉园明显冷清了许多,只有零星几个宫人低头快步走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紧张。
她走到东南角的紫藤架下,此时紫藤花期已过,只剩下浓密的绿叶,形成了一片相对隐蔽的空间。李清已等在那里,他今日穿着一身近乎于灰的淡青色常服,几乎与周围的绿意融为一体,神色依旧是惯常的沉静,只是眼底似乎比平日多了几分凝肃。
“星象之事,你怎么看?”杨清澜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人为。”李清言简意赅,他目光扫过四周,确认无人靠近,才低声道,“钦天监内,并非铁板一块。有人需要这样一个‘天意’。”
“是太子的人?还是惠妃?”杨清澜追问。
“或许皆有。”李清眸光深邃,“太子余党欲借此煽风点火,制造混乱,或可浑水摸鱼。而惠妃娘娘……她需要一把更快的刀,在陛下因太子之死可能产生的些许悔意蔓延之前,彻底钉死所有敌人,包括……潜在的威胁。”他的目光意有所指地看了杨清澜一眼。
杨清澜心中一凛,知道他指的是正在恢复的杨玉环。“那药膏……”
“药膏之事,我已安排。”李清打断她,从袖中取出一个看似普通的白玉胭脂盒,递给她,“将此物交予玉环,就说是我寻来的养颜秘方,让她每日掺在寻常面脂中使用,效用虽慢些,但不易惹人怀疑。原先那盒,即刻处理掉,勿留痕迹。”
杨清澜接过那看似寻常的胭脂盒,心中稍安。李清果然思虑周全。
“还有,”李清语气加重了几分,“近日无论发生何事,切记,稳住自身,莫要轻易出头,更不可让人察觉你与我有过多牵扯。风暴将至,独善其身方是上策。”
他这话,既是提醒,也是保护。
杨清澜郑重点头:“我明白。”她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那……‘狴犴令’……”
李清目光微闪,淡淡道:“它自有其用处。有些人,既然按捺不住跳了出来,正好借此机会,看清他们的真面目,亦可……剪除一些过于碍眼的枝蔓。”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掌控局势的自信与一丝凛冽的杀意。杨清澜知道,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已经开始运转。这场由星象引发的危机,对他而言,或许也是一次反击与清理的机会。
两人又低声交谈了几句,便如同偶然在此相遇、闲聊片刻的陌生人般,自然地分开了。
杨清澜握着那盒白玉胭脂,走在回听泉阁的路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她脚下形成斑驳的光影。她知道,李清已经布下了他的棋局。而她自己,在这盘越来越复杂的棋中,需要更加小心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钦天监的星象警告,如同一张催命符,高悬于华清宫上空。
而这张符,最终会应在谁的头上?
答案,或许很快便会揭晓。
书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