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作者“辞姿”以其独特的文笔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本书的主角是姜远,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目前本书已经连载,千万不要错过!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祖师笑问:“二载便成,温养之功亦将圆满,怎说’不易’?”
姜远答道:“最易处正是最难时,稍懈则难。”
祖师欣慰道:“童子果然慧根深厚。今既功成,该传你’九转成丹’之法了。”
姜远疑惑:“师父, 方才功成,为何如此急切?”
祖师正色道:“非是急切。此步乃成丹关键,需细细讲解,待你准备周全,方可修行。”
姜远肃然拜倒:“恳请师父慈悲教诲!”
祖师静室之中,正要传授金丹大道最后一重关隘。
祖师端坐 ,郑重道:“童子且静心听真,九转成丹,万万不可大意,此乃真正难关。”
姜远凝神屏息:“师父,此关可比’请五人’、’习火候’、’温养窍穴’更难?”
祖师叹道:“难之多矣!”
姜远闻言暗惊。想起当年请五人之艰,习火候之难,温养八十一窍之险,如今九转之功竟更胜从前,不由悚然:“还请师父明示。”
祖师反问:“依你之见,九转当作何解?”
姜远思索道:“ 以为,当与体内大周天运行相关。”
祖师含笑问道:“此话怎讲?”
姜远恭敬回答:“师父教导,金丹非体内之物,金为永恒,丹即完美无缺,需采药、炼化、温养于自身。如今周身穴窍贯通,元神充盈,五行齐聚,鼎炉大药已备, 推测,金丹便是身心圆满,无漏无朽。”
祖师欣慰道:“孺子可教,果然悟得金丹真意,甚合我心。九转成丹之际,当以九为数,运转周天穴窍,循环九次,方可功成!”
姜远追问:“师父,这道果可是鼎炉大药所化?”
祖师摇头:“非也!九转之前,需将大药与元神合二为一,再无分别。此融合亦有玄机,须过三关,关关皆有劫难!”
姜远顿时明白,“九转成丹”确为艰险之途,需使大药与元神历经三关相融,化为“道果”,再以此道果运转周天九转,方能成丹。
单是道果行周天已非易事,更何况闯三关之难,祖师既如此说,必是凶险重重。
姜远问道:“师父,这三关是何去处?”
祖师答道:“三关名为尾闾、夹脊、玉枕。三关相连,需从尾闾启程,此路称‘漕溪’,经夹脊,终至玉枕,使大药与元神交融,龙虎相会,自成道果。”
姜远了然,他随祖师修行多年,早知三关所在。
尾闾位于脊柱末端,又称“九重铁鼓”;夹脊在两肩之间,别名“双关”,连通涌泉与泥丸,一阴一阳;玉枕居于脑后,号“玉京山”“天柱”,通达泥丸诸窍。
姜远再拜:“师父,三关劫难为何?”
祖师淡然道:“不可知。”
姜远沉吟:“ 明白了。”
祖师叮嘱:“童儿,若龙虎相会,再行周天九转,金丹即成。此乃丹道最后一步,务必慎之又慎!”
姜远郑重应道:“ 谨记!”
祖师遂命他退下休憩,待准备周全,再行九转之功。
姜远领命退出,回静室潜心修炼。
……
时光飞逝,转眼半年已过。
这日风和日丽,姜远于静室打坐调息,忽得真见相邀论道,欣然前往。
众人聚于洞外古松下,姜远初临此地,暗自赞叹:“好一处清幽所在!”
真见在一旁说道:“师兄,此处乃前些年开辟,每逢和煦微风,众人皆喜在此论道。若遇凛冽寒风,则移至老柏树下。”
姜远举目四望,但见千株古柏苍翠欲滴,修竹含烟,松涛阵阵。
这些古柏、修竹与苍松,皆是当年随祖师初至灵台方寸山时,他从山中移栽的灵植,至今已数百载。
真见道:“师兄,今日论道,请您上座。”
姜远摆手:“既是论道,何分主次?大家平等交流即可。”
真见闻言,不再安排座次,请众人随意落座。
姜远择末席而坐,静听众人谈论。
众人依次向姜远行礼后入座。
有人问道:“颖藏,近日师父传授何等妙法?可否与我等分享一二?”
姜远听得众人喧哗,又见一名青年走出人群,满面春风地向四周行礼道:”各位师兄,我入门较晚,近日才蒙师父传授一门道法。诸位若想知道,小弟愿详细告知。”
众人问道:”你修的是什么道法?”
颖藏笑道:”师父传授我的,乃是请仙扶鸾之术!”
众人追问:”这法术有何玄妙?”
姜远凝神细听,对这”请仙扶鸾”之说颇感兴趣。
颖藏眉飞色舞道:”诸位师兄有所不知,此术非同小可!师父念我年幼,特意传授。此法能通鬼神,预知吉凶!”
有人问:”有何实际效用?能否延年益寿?”
颖藏自信满满:”既能预知吉凶,自然可避灾祸。纵有三灾六难,也伤不得我性命。至于寿数,更无须担忧。”
众人不解:”避灾与延寿有何关联?”
颖藏取出一道灵符:”此乃’生符’,佩戴可保百年平安。百年之后,再换一道便是。”
众人惊叹:”你怎会有如此多灵符?”
颖藏得意道:”先前有位师兄离山,他专修符箓之道,与我投远,赠我多道生符。”
众人闻言,纷纷称羡,直夸”师弟好福气”。
姜远见状,暗自思忖:”不妙!常言道’财不露白’,既有灵符就该秘而不宣。如今张扬,必招人觊觎。这位师弟虽有避灾之法,却不知怀璧其罪,恐有性命之忧。”
颖藏浑然不觉危险,仍在炫耀本事。
众人听他夸耀完毕,鼓掌喝彩,随后各自讲述所修道法。
姜远静立一旁,却无人敢问。他仙体将成,周身散发威严,众人对他既敬且畏,不敢多言。
聚会持续至日暮,众人方才散去。
姜远返回静室修炼,只待功力圆满,便可成就金丹大道。一旦功成,即得长生。
刚回不久,忽闻祖师召唤。姜远只得前往祖师静室。
刚到静室,便见颖藏跪伏在地,泪流满面,悔恨交加。姜远心下了然,想必是祖师令他离山以保全性命。
姜远上前,恭敬礼拜祖师。
祖师扶起姜远,对颖藏道:”利害关系已与你说明,速速下山去吧。”
颖藏含泪问道:”师父, 该往何处?”
祖师答道:”记得你入门时说过,来自西牛贺洲西玉子。从何处来,便回何处去。”
颖藏不敢多言,黯然告退。
待颖藏离去,祖师看向姜远:”童儿,今日之事,你可曾知晓?”
姜远答道:”师父, 在场聆听。”
祖师又问:”对此你有何看法?我记得你早年常用’火’字门道搪塞他人。”
姜远言道:“师尊,常言道‘珍宝异物,不可显露于贪婪狡诈之徒’,此事正是如此。 昔日恐招灾祸,深知钱财不可外露,故而示人以弱,消除他人贪念,幸得师尊庇护,方敢展现真容。”
祖师颔首道:“此理你已明白,待你功成之日,切记不可妄显神通,金丹既成,更需修心,万不可滋生骄矜之心。”
姜远恭敬行礼道:“师尊教诲, 铭记于心。”
祖师借此番言语,以颖藏之事告诫他,功成之时务必谨守本心,若生骄纵,必招祸患。金丹成就,性命蜕变,长生久视,法力无边,祖师唯恐他忘却修心之道。
祖师问道:“徒儿,何时准备闯三关?”
姜远答道:“师尊, 预计五六年内,闯三关,九转成丹,必能功成。”
祖师道:“徒儿,此乃真正难关。”
姜远笑道:“师尊, 修行多年,历经难关无数,岂会在最后关头畏缩不前?”
祖师闻言,欣慰赞许:“徒儿道心坚定,必能功成。”
言罢,祖师不再提“难关”之事,转而与姜远闲谈洞府琐事。
姜远从祖师口中得知,府中众人皆修旁门左道,无人持守正道。并非祖师不愿传授,昔日亦有 入祖师法眼,然而听闻正道艰难,皆弃之如敝履,转而修习旁门。
姜远暗自叹息,无远者终究难悟真法。
师徒二人畅谈许久,又对弈一局,最终祖师胜出。
……
光阴似箭,转眼两年过去。
姜远居于三星仙洞,养性存神,不急不躁,待功行圆满,方行“九转成丹”之步。丹道余下难关,得祖师指点,他丝毫不敢懈怠。
这两年间,他或听祖师讲道,或与众师弟论法,偶尔照拂左氏一家,指点那只白鹿修行。
这日,姜远盘坐于三星洞外不远处的青苔石上。
他遥望不远处左氏樵夫挥斧砍柴,口中念诵当年他所传授的真言。观此樵夫,不知已是左氏第几代人,然左氏一家始终如旧,兴盛时家中五六口人,衰微时仅余老母幼子相依为命。
姜远心中暗叹:“此亦是众生之相,代代轮回,终难超脱。”
樵夫捆好柴薪,正欲归家,途经姜远所在之处,说道:“上师,您怎还在此 ?已过半日了。”
姜远道:“我常在此修行,你且归家,莫让老母担忧。”
樵夫道:“上师,我这就回去,不会让母亲挂心。只是见上师独坐于此,形单影只,不如到寒舍一叙?”
姜远听他担忧自己“形单影只”,不禁失笑,摆手道:“小子无礼,速去,速去!莫扰我清修!”
樵夫无奈,只得离去。
姜远闭目凝神,正欲静修,忽觉心神微动,运起法力远眺,只见天际瑞气千条,紫雾缭绕,乃祥瑞之兆,贵人将至之象。
他起身立于青苔石上,此等异象他曾于老子降临之时见过。
“徒儿。”
祖师声音传来。
姜远回首,见祖师立于身后不远处,连忙上前行礼:“师尊,有贵人将至。”
祖师点头道:“老君亲临,徒儿随我一同迎接。”
姜远立于祖师身后,静候老君驾临。当年老君化身老子游历人间,如今重返天界,高居三十三天外的兜率宫。
不多时,天边祥云飘落,停在三星仙洞前。云散处现出太上老君身影,身旁跟着青牛,由一名童子牵着。
祖师上前相迎:”老君驾到,有失远迎!”
老君笑道:”菩提道友,我本要返回天界,见离你洞府不远,特来探望。”
目光转向姜远,老君面露讶色:”广心小友,短短时日竟将丹道修至如此境界,果然不凡。”
姜远这才想起天界时日与人间的差异,恭敬行礼道:”全赖师尊教导。”
祖师邀请道:”既然来了,不如进府一叙。”
老君欣然应允,二人并肩入内。
姜远对牵牛童子道:”将牛拴在府外,你也进来吧。”
童子闻言大喜,扔下缰绳就要追赶老君。
姜远连忙抓住缰绳,心中暗忖:”这童子如此粗心,怎能担起牵牛之责?”
他将青牛拴在洞府门前,轻抚牛首道:”老伙计,安分些。”
青牛昂首轻鸣,似作应答。
安顿好青牛,姜远入府登上楼台,见众人已入座。
落座后,祖师问道:”老君不在兜率宫清修,为何下界?”
老君指着末座的童子道:”宫中缺个看管青牛的,此子与我有远,特来点化。”
祖师笑道:”原来如此,多谢老君挂念。”
老君道:”这趟来得值,否则怎知广心修为精进如斯。”
祖师道:”他已至九转金丹的关键阶段,尚需时日。”
老君端详姜远道:”以广心的根基,功成指日可待。不知你对他有何安排?”
祖师淡然道:”功成之日,他自会明白’随远作佛亦成仙’的道理。”
姜远听闻此言,心若止水。此刻他只专注于完成金丹大道。
三星仙洞内,祖师与老君品茗闲谈,说起姜远前程,只道”随远作佛亦成仙”。老君不再多问,转而叙起闲话。
几日后,祖师命姜远带牵牛童子游玩仙洞。二人领命而去。
祖师取出棋盘与老君对弈,黑白交错间,杀得难分难解。
终局时,老君险胜一子,笑道:”菩提道友,可是在为广心担忧?”
祖师摇头:”非也,我料他必能功成。”
老君颔首:”道心坚定,确实可期。倒是我那童子,心性未定。”
祖师道:”此子赤诚天真。”
老君叹道:”赤子之心不假,但贪恋凡尘香火,恐日后生变。”
祖师言:“悉心指点。”
老君答:“路在眼前,悟与不悟,皆由己心,强求不得。当年你在京山收下广心,可曾劝他另寻他法?”
祖师叹道:“此路艰险,我岂不明?本想让他修习旁门,日后亦能得道。怎奈广心道心坚定,执意苦修,未料今日竟将圆满。”
老君赞道:“此子心性纯粹,着实令人钦佩,实乃天赐机远。我那兜率宫中童子众多,却无一人能及广心修为。”
祖师望向远处,感慨道:“老君,我在此开山立派数百载,门下 无数,却再无如广心者。”
终究求道者稀,随波逐流者众。
二人言谈之际……
三星仙洞外,姜远领着牵牛童儿至白日讲经的松树下嬉戏。
他本想放出青牛任其走动,却被牵牛童儿阻拦。
牵牛童儿嚷道:“那老牛无趣得很,广心师兄,莫要放它出来。”
姜远坐于松下,笑道:“怎会无趣?此牛乃老君坐骑,顺应自然,反倒妙趣横生。”
牵牛童儿抱怨:“这老牛顽劣不堪,有何趣味?师兄不知,它食量惊人,偏要我照料,实在烦人。”
姜远笑而不语。
牵牛童儿只得在松下游玩,自得其乐。天色渐晚,姜远领他返回洞府,见祖师与老君仍在叙话,便带他入静室歇息。
转眼半月过去。
这日,老君辞别三星洞,欲返天庭。
祖师与姜远相送。
老君命牵牛童儿牵来青牛,说道:“菩提,广心,闲暇时不妨来兜率宫一叙。”
祖师应允,只说日后定当拜访。
老君向姜远招手:“广心,近前来。”
姜远上前行礼:“老君。”
老君笑道:“广心,当年初遇时,你被二神蒙蔽,心绪不宁。后来你随我西行万里,那时虽初具根基,却远不及今日修为。如今你丹道将成,恰逢我来,合该助你一臂之力。”
姜远闻言,回首望向祖师,见祖师含笑点头,便道:“不瞒老君,我知最后一步尤为艰难,迟迟未敢尝试,一来功夫未足,二来尚无把握。今日承蒙老君相助,此恩铭记于心,永世不忘。”
老君倒骑青牛,唤牵牛童儿牵牛近前,对姜远道:“广心,再上前些。”
姜远缓步走近,立于青牛身侧。
老君抬手遥指天地,问道:“广心,天地相隔八万四千里,气液循环一周需三百六十日,此与人相似,可知何处相通?”
姜远心有所感,目光炯然,答道:“老君,师尊曾言,人身有三百六十骨节,三百六十穴窍,八万四千玄府,心肾相距八寸四分。此与天地相应,故人身具足天地之数。”
玄府即毛孔。
老君颔首:“求道艰难,明悟者少,修行更是不易。常人修炼,千载难成。广心,你修行至今,有何感悟?”
姜远答:“道阻且长。”
短短四字,道尽艰辛,岂是一个“难”字可尽?其间生死考验,不知凡几。
老君微微颔首道:”人身暗合周天之数!天地所具,人身皆备,分毫不差,故而修行艰难。若能功成,实属非凡之道。广心不必忧虑,须知南瞻部洲雄关虽多,在天地面前何其渺小。广心,言尽于此,其余需你自行参悟。”
话音方落。
老君轻喝一声”走”,青牛踏着祥云升起,载着牵牛童子直上云霄。
姜远目送老君远去,心中忽有所感,已知该如何闯三关、行九转成丹之法,丹道大成在即。
祖师近前道:”童儿,随我回去。”
姜远应声唱喏,随祖师返回三星仙洞。
不多时。
师徒二人回到静室,祖师落座问道:”童儿,可有所悟?”
姜远上前答道:”师父, 明白了。”
祖师笑问:”如何明白?”
姜远行礼道:”人体自成天地,三关难阻天地之道。”
祖师追问:”此话怎讲?”
姜远道:”师父,人身暗合天地之数,天地所有,人身皆具。 欲以温养之功,滋养八万四千玄窍,与天地相通,再请脐下生门主掌精气的太乙神君,协同周身相助,共闯三关。”
他已然明了,借天地之数,调动周身之力,或请神灵相助,或增强五人气运,必能破除魔障,顺利通过三关。
祖师欣慰道:”善。童儿且去准备,待丹成之时再来见我。”
姜远郑重道:”师父, 定当功成来报!”
说罢。
他领命退出静室,返回自己住处。
自上京山修行数百载,终于即将功德圆满。
……
却说姜远回到静室,盘坐 上,并不急于温养修炼,而是先静心调息,消除骄躁杂念,避免二神干扰,方才开始温养周身。
姜童儿研习火候多年,已将各种火候之法烂熟于心,运转文火易如反掌。他开始温养脐下生门、周身玄窍及各处要穴,增强五人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