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品小说《野蔷薇在维多利亚小镇》,类属于职场婚恋类型的经典之作,书里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艾琳·米勒,小说作者为叫我大小姐p我在插秧,小说无错无删减,放心冲就完事了。野蔷薇在维多利亚小镇小说已更新了169917字,目前完结。
野蔷薇在维多利亚小镇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夏末秋初,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时特有的、干燥而温暖的气息。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预示着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季节即将到来。村庄里也弥漫着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带着期盼和忙碌的躁动。按照惯例,收获结束后,东家会举办一个小型的丰收节,算是犒劳辛苦了一年的佃农和村民们,也是乡村一年中难得的、带有集体娱乐性质的社交场合。
对于米勒家这样的家庭而言,丰收节的意义不仅在于可能分到的一点额外食物(通常是主人家提供的啤酒和一块加了葡萄干的面包),更在于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交换和人情往来的平台。
玛丽明显忙碌起来。她翻箱倒柜,找出家人最好(也只是补丁少些、洗得发白)的衣物,仔细浆洗晾晒。她甚至奢侈地动用了一点积蓄,让约翰去镇上时捎带回一小块廉价的、但颜色鲜亮的细布,打算给安妮做一条新围裙,也给艾琳那条过于破旧的裙子镶上一道新边。
“到时候人都看着,不能太丢人。”玛丽对艾琳解释,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体面,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是一种无声的资本。
艾琳理解母亲的用心。她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玛丽能腾出手来缝纫。她自己则小心地打理着那几件“好”衣服,用她自制的、味道清香的干草束熏走霉味。
更重要的是,她开始在心里预演丰收节上可能遇到的情景。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玩乐,更像是一次非正式的“考核”。村里的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更加放松,也更加直白地观察和评价彼此家的孩子——尤其是逐渐长大的女孩们。勤快、懂事、手巧、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未来婚配市场上隐形的筹码。
她没想过早早嫁人,但她深知,一个好的风评,能让她在家庭和社区中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自主空间。
丰收节前一天,露西兴奋地跑来找她,脸颊红扑扑的:“艾琳,明天你也去跳舞吗?”
村中的丰收节,年轻人跳舞是一项重要活动。
艾琳摇摇头,露出符合年龄的羞涩:“我不太会跳。”这是实话,前世的她和此世的她,都缺乏这方面的训练。
“没关系,看着也好玩啊!”露西拉着她的手,“我妈妈说,到时候惠特比太太可能会带她城里亲戚家的姑娘来,听说穿得可好看了!我们一起去看看!”
艾琳心中一动。城里的姑娘?这意味着不同的穿着、谈吐,可能还有新的信息。她点点头:“好。”
第二天,天空作美,阳光明媚。村子中心的空地被清扫出来,支起了几个简陋的摊位,摆放着东家提供的啤酒桶和食物。空气中混合着麦酒香、烤面包的味道和人们身上干净的粗布皂角气味。
米勒一家穿戴整齐地出现在会场。约翰和玛丽很快便融入了各自同龄人的圈子。约翰和男人们谈论着收成和天气,玛丽则和妇人们交流着持家心得,眼神不时扫过嬉闹的孩子们。
艾琳紧紧跟着玛丽,表现得安静而守礼。当有长辈跟她说话时,她会礼貌地回答,声音不大,但清晰。她帮助玛丽照看好奇的安妮,防止她乱跑闯祸。她的目光却像最灵敏的雷达,扫视着全场。
她看到了露西提到的那个“城里姑娘”,穿着质地明显更好的细棉布裙子,领口和袖口缀着简单的蕾丝,头发梳成更复杂的样式。那女孩似乎有些拘谨,不太适应乡村的喧闹,但也带着一种隐隐的优越感,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艾琳没有凑上前,只是远远观察着她的举止。她注意到那女孩对惠特比太太端给她的、村里人觉得是美味的白面包,只是小小地咬了一口,便不再动。艾琳心里默默记下,城乡的差异,不仅仅在穿着上。
她还注意到,村里几个家境稍好、适龄的男孩,目光有意无意地飘向那个城里姑娘,或者像露西这样穿着体面、性格活泼的女孩。而像她这样,穿着陈旧、沉默寡言的佃农女儿,则很少引起注意。
她并不感到失落,反而更加清醒。这就是现实,她所处的阶层和位置。
她的价值,不体现在舞姿和吸引异性的目光上。当玛丽和几个妇人谈论起染色,抱怨镇上染料价格又涨了时,艾琳适时地、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对玛丽说:“妈妈,我们上次试的那种茜草根,好像染小东西还行,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给手帕染个边?”
她的话立刻引起了旁边戴维斯太太(露西的母亲)的兴趣:“茜草根?就是后坡长的那种?真能染出红色?”
玛丽看了艾琳一眼,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骄傲,语气平淡地回答:“嗯,这孩子瞎弄的,染着玩,颜色还凑合,就是不知道耐不耐洗。”
艾琳适时地补充:“露西的发带洗过两次,颜色好像没怎么掉。”
戴维斯太太立刻来了精神,详细询问起来。周围几个妇人也竖起了耳朵。在这个一切都需要自己动手的时代,任何能省钱、又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小技巧,都极具吸引力。
艾琳没有藏私,简单分享了采集和处理茜草根的方法,但也强调了“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颜色可能不一样”。她将功劳归于“试试”和“偶然”,保持了低调。
这番交流,让她在妇人们眼中,那个“手巧”、“有点小聪明”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这比在舞会上吸引男孩的目光,对她而言,是更有价值的“风评”。
丰收节在喧闹中持续到傍晚。米勒一家带着分到的食物和微醺的满足感回家。艾琳的手里,多了一小把邻家妇人塞给她的、自家种的甜豌豆荚,算是感谢她分享染色“秘诀”的回礼。
走在夕阳下,艾琳回头看了一眼渐渐散去的人群。那个城里姑娘已经坐上了回家的马车。两个世界短暂交汇,又迅速分离。
艾琳握紧了手中那把青翠的豆荚。她没有生在城里,没有华丽的衣裙,但她拥有观察的眼睛,学习的能力,和在这片土地上努力生存、并尽力活出一点色彩的智慧。
书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