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格格
一个精彩的小说推荐网站

完结版《墨香里的春秋》免费阅读

如果你喜欢都市日常小说,那么这本《墨香里的春秋》一定不能错过。作者“世玄的世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世玄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连载,最新章节第11章,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主要讲述了:雨水节气的清晨,“种月轩” 的木门被兰草的新芽顶开了道缝。唐小棠蹲在门槛边,看着叶尖的 “月” 字淡痕被晨露浸润得愈发清晰,突然转身朝书房喊:“老师!兰草在写回信呢!”世玄正用民国铜印拓印新收的宣纸,…

完结版《墨香里的春秋》免费阅读

《墨香里的春秋》精彩章节试读

雨水节气的清晨,“种月轩” 的木门被兰草的新芽顶开了道缝。唐小棠蹲在门槛边,看着叶尖的 “月” 字淡痕被晨露浸润得愈发清晰,突然转身朝书房喊:“老师!兰草在写回信呢!”

世玄正用民国铜印拓印新收的宣纸,朱砂色在纸上洇出淡淡的松烟纹。他放下拓包走出去时,正撞见莉莉举着放大镜,把晨露凝成的 “月” 字冰晶对准兰草叶 —— 两个 “月” 字在光下重叠成颗跳动的光斑,像文字在眨眼睛。

山区的放羊男孩背着新采的页岩来了,石面上的 “月出东山” 旁,又添了几行用松烟写的《诗经》。“老石匠说这石头有灵性,” 他指着石缝里钻出的兰草幼苗,“您看,它自己长出了‘本’字的根。” 世玄把页岩摆在甲骨拓片旁,晨光穿过玻璃柜,石纹与甲骨文的纹路在墙上织成张网,每个网眼都嵌着个 “月” 字。

春分那天,文字博物馆的天井里搭起了竹架。苏晓晓从伦敦寄来的玻璃 “文字器皿” 挂满了架子,“月” 字杯盛着兰草茶,“文” 字盘托着新疆棉农寄来的棉线团,阳光穿过玻璃时,地面上的光斑组成了首微型的《月下独酌》。

白发老教授的孙子来了,捧着祖父临终前整理的《汉字演变图谱》。图谱里民国铜印的 “月” 字旁,贴着片兰草叶,叶脉旁批注着 “民国二十三年春,见兰草叶纹悟汉字本真”。“祖父说,这是太爷爷教他认字时留的。” 年轻人指着图谱边缘的小字,“原来三代人都在跟兰草学写字。”

唐小棠把图谱镶在玻璃柜最上层,莉莉找来去年的兰草籽标本放在旁边。两个孩子的指尖在玻璃上划出弧线,从商代甲骨到民国铜印,再到今年的兰草叶,像在抚摸条流淌了三千年的河。

清明扫墓时,孩子们带来了特别的祭品。盲童们用 “文字线” 编了个 “月” 字花环,放羊男孩用羊毛粘了只衔着《诗经》的羊,唐小棠和莉莉则把玻璃 “月” 字杯里的兰草茶洒在太爷爷的墓碑前。“太爷爷,这是文字泡的茶。” 唐小棠摸着碑上的 “月” 字花纹,“您教我们的,我们都传给弟弟妹妹了。”

返程的路上,周明宇的支教笔记里多了张照片。山区的教室里,放羊男孩正用树枝在泥地上写 “种月轩”,他的学生们举着兰草籽绢袋,袋上的 “种月轩” 图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世玄望着车窗外掠过的梨花林,花瓣落在车窗上的痕迹,像无数个未写完的 “月” 字。

谷雨那天,国学馆的凉棚下飘起了棉线雨。盲童们纺的 “文字线” 被系在竹架上,风过时,线轴转动的声音像在念《千字文》。退休护士抱着新纺的线团笑:“新疆棉农回信了,说要把这线织进明年的‘种月轩’锦缎,让每个‘月’字里都藏着兰草香。”

退休工程师调试的 “文字风铃” 挂在了凉棚四角,陶瓦当的 “月” 与 “文” 碰撞出的声音,和盲童们哼唱的《诗经》调子完美重合。唐小棠发现,风铃的节奏正好能对上《关雎》的韵脚,放羊男孩路过时总爱数瓦当摆动的次数,说这是 “天地在和诗”。

立夏后,绘本版《种月轩诗文集》的样书送到了。孩子们画的插画在阳光下泛着光:唐小棠画的兰草叶上,文字顺着叶脉长成了小树;莉莉画的银河里,“种月轩” 的文字船正在靠岸;放羊男孩的羊群影子里,藏着太爷爷书房里的那盏煤油灯。

出版社的编辑带来个木盒,里面是用孩子们的插画做的 “文字拼图”。世玄把拼图铺在博物馆的长桌上,唐小棠和莉莉拼到最后发现,缺的那块正好是兰草叶形状,而叶尖的 “月” 字,能与玻璃柜里的甲骨拓片完美契合。

芒种那天,伦敦的视频连线里传来欢呼声。苏晓晓的学生们在校园里种下的兰草发芽了,叶片上的 “月” 字淡痕清晰可见。莉莉的妹妹举着放大镜给大家看:“它真的在学写字!” 镜头扫过教室的墙,新画的壁画里,中英文字手拉手围着兰草跳舞,脚下的泥土里冒出无数个 “月” 字。

世玄把视频投影在 “种月轩” 锦缎上,新疆棉农寄来的棉线在锦缎上织出的二十四节气,正好与伦敦的兰草芽形成呼应。放羊男孩突然指着投影里的兰草说:“它们在互相写信呢,用阳光当邮票。”

入伏后的夜晚,文字博物馆的皮影戏加演了《兰草记》。唐小棠做的主角皮影有三张脸:商代的甲骨文 “月”、民国的铜印 “月”、现代的简体 “月”,每张脸的眼角都缀着兰草花。莉莉操控的 “文” 神皮影飘带上,绣满了不同语言的 “传承”,盲童们用手摸着幕布的震动,说能 “看” 到文字在跳舞。

立秋那天,新疆的棉田照片寄到了。棉农们在 “文字亭” 前举行了收棉仪式,亭柱上的 “文字线” 缠着新摘的棉桃,每个棉桃上都用红绳系着片兰草叶。附信里说,今年的棉花纺出的线,在暗室里能看出淡淡的荧光,像 “种月轩” 的文字在发光。

唐小棠把照片贴在锦缎旁,莉莉找来荧光灯照着看。在暗光里,棉线的荧光与锦缎上的文字组成了片星空,放羊男孩指着其中最亮的颗说:“那是太爷爷书里的‘明月出天山’吧?”

白露时节,兰草籽装满了最后个绢袋。唐小棠在每个袋子里放了片今年的兰草叶,莉莉则用英文写了张小卡片:“这是会写字的种子。” 世玄在卡片背面盖了民国铜印,朱砂色里混着松烟墨的香,像给种子盖了个穿越时空的邮戳。

秋分那天的 “文字嘉年华” 上,李约瑟的后人带来了件稀世藏品 —— 唐代的 “月” 字银盘。银盘上的缠枝纹里藏着无数个微型 “月” 字,与兰草叶的纹路比对时,全场发出惊叹。“学者们终于相信,古人造字时,确实在向自然学习。” 他举着银盘对着阳光,“您看,这银盘里的月光,和‘种月轩’的兰草叶,是同个月亮。”

霜降前夜,孩子们在时间胶囊旁搭起了小小的祭台。盲童们献上用 “文字线” 编的 “月” 字,唐小棠摆上绘本版诗集,莉莉放了片伦敦的兰草叶,放羊男孩则把页岩 “月出东山” 摆在最中间。世玄蹲在祭台前,看着月光在每件祭品上流淌,突然觉得这不是时间胶囊,是个会长大的月亮,正把今天的故事,悄悄讲给未来听。

冬至那天,壁炉里的火光映着满室的墨香。唐小棠在给盲童们读新到的《汉字演变图谱》,莉莉对照着英文翻译,周明宇在整理明年要带去山区的 “文字工具包”:有兰草籽、有陶土、有民国铜印的拓片。

世玄坐在父亲的旧藤椅上,翻着那本蓝皮《宋词选》。苏晓晓画的小笑脸旁,莉莉写的 “Moon seed” 已经与纸页融为一体,像颗长在书里的种子。窗外的雪落在兰草盆里,叶尖的冰晶折射着壁炉的光,在墙上投下无数个跳动的 “月” 字,像在写封永远寄不完的信。

大年初一的晨光漫进博物馆时,世玄在新展签上写下:“文字是穿越时光的月亮。” 唐小棠和莉莉正给玻璃柜系红绸带,放羊男孩把新做的羊毛 “月” 字挂在门楣上,盲童们则在 “种月轩” 锦缎前贴了张新的集体照,照片里多了几个蓝眼睛的笑脸。

远处传来新年的钟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世玄望着墙上流动的光影,那些甲骨、银盘、锦缎上的文字,此刻都在晨光里苏醒,像群被唤醒的候鸟,正带着 “种月轩” 的故事,飞向更远的春天。他突然明白,所谓无悔,就是用一辈子的时光,做一件能让月亮记住的事,看着那些被文字点亮的灵魂,在时光里长成一片永不凋零的星空。

春风又吹绿了 “种月轩” 的兰草,时间胶囊上的泥土已经松动,等待着二十年后的孩子们,来收获这片土地上,永远年轻的月亮。墨香里的春秋,还在继续书写着没有句号的篇章。

小说《墨香里的春秋》试读结束!

继续阅读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