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翰丹心这书“户外老美”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讲述了闫守拙安在田的故事,看了意犹未尽!《武翰丹心》这本连载的都市修真小说已经写了183267字,最新章节第12章。主要讲述了:日子在站桩、练拳、教课中如水般流过,转眼已是深秋。闫小柱感觉自己像一棵被移栽的树,正在努力将根系扎进一片全新的土壤。站桩不再是最初那般纯粹的煎熬,大腿的酸颤依旧,但那种酸颤过后,是前所未有的通透与轻灵…
《武翰丹心》精彩章节试读
日子在站桩、练拳、教课中如水般流过,转眼已是深秋。
闫小柱感觉自己像一棵被移栽的树,正在努力将根系扎进一片全新的土壤。站桩不再是最初那般纯粹的煎熬,大腿的酸颤依旧,但那种酸颤过后,是前所未有的通透与轻灵。尤其是小腹处那团微弱的热感,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这天清晨,闫小柱照例在公园站混元桩。或许是昨夜睡得踏实,或许是连日积累到了火候,他今日一站定,便觉得心神格外宁静。周遭的车马声、鸟鸣声仿佛被一层无形的薄膜隔开,变得遥远而模糊。
他将意念轻轻放在小腹丹田,回忆着安老师“似守非守,勿忘勿助”的叮嘱。渐渐地,那团熟悉的暖意再次浮现,但这次不同以往。它不再是模糊的一团,而是如同一个极有活力的小泉眼,汩汩地散发着温热,并不猛烈,却异常坚定。
更奇妙的是,随着他深长细匀的呼吸,这股暖流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腹,而是顺着他的意念,如同一条温顺的小蛇,沿着脊柱缓缓向上,轻柔地熨帖着后腰,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舒适与充实感。
他心中微动,不敢起杂念,只是保持着那份松沉与静观。暖流在命门处盘桓片刻,又自然回落,沉入丹田,周而复始。整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发生,不带丝毫勉强。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从这种奇妙的內景中缓缓退出,收势站直。只觉得周身暖洋洋、轻飘飘,仿佛刚泡过一个热水澡,五脏六腑都被洗涤过一般,耳聪目明,精神健旺。
“感觉到了?”安在田不知何时已站在他身边,目光温和。
“安老师!”闫小柱难掩兴奋,又带着几分不确定,“小肚子里……好像有个活东西,还会自己往上走……”
“那就是气。”安在田的语气平静无波,仿佛在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精满自溢,气足自行。你桩功站得扎实,身体养出些本钱,它自然就来了。记住刚才的感觉,那是你自己的东西,谁也拿不走。”
他顿了顿,又道:“丹道入门,炼的就是这精化气。拳法里的劲,也离不开这口气。无气则无力,无力则无拳。往后练拳,要试着把这口气‘合’进去。”
这时,赵刚也来了,正听到最后几句。他看着闫小柱那掩饰不住的欣喜模样,破天荒地没有出言讥讽,只是眼神复杂地多看了他几眼。他自己练拳多年,自然知道这“气感”初生意味着什么,那绝不仅仅是靠勤奋就能轻易换来的。
安在田让闫小柱再打“开门炮”。这一次,闫小柱刻意去回想方才气行脊柱时的流转之意。虽然动作依旧生涩,劲力传递也远谈不上顺畅,但在拳头送出的一刹那,他隐约感觉到腰胯转动与那股丹田暖意之间有了一丝微弱的呼应,拳势似乎比往日多了一分说不清道不明的“底蕴”。
“形与意合,意与气合。”安在田微微点头,“路子对了,剩下的就是水磨功夫。”
傍晚,闫小柱回到父亲家。闫文远正在书房里临摹一幅山水画,画的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笔力追求其雄强浑厚。
闫小柱看着父亲凝神运笔,笔锋在宣纸上皴擦点染,营造出山石厚重的体量感。他忽然心有所动,脱口而出:“爸,我觉得您这笔下的‘力气’,跟我们打拳追求的‘劲’,好像有点一样。”
闫文远闻言,停下笔,有些意外地看了儿子一眼:“哦?说说看。”
“就是……都不是使蛮力。”闫小柱努力组织着语言,比划着,“您这笔要‘力透纸背’,得通过手腕、胳膊,把全身的劲儿送过去,跟我们打拳要求‘力从地起,节节贯穿’很像。而且,都得‘松’,肩膀一紧,笔就僵了,拳也僵了。”
闫文远听着,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放下笔,指了指画中那座雄浑的主峰:“看这山,气象万千,根基却在下盘,稳如泰山。你这拳,看来是练到点儿东西了,开始能‘通’了。”
他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万法归宗。好好练你的,也好好教你的。这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通的。”
闫小柱重重地点了点头。
离开父亲家时,夜色已浓。他走在清冷的街道上,体内那股温煦的气感似乎仍未完全散去。他不再仅仅是用身体在记忆动作,而是开始用全身的细胞,去感受、去呼应那股在经脉间悄然流动的能量。
拳法、桩功、内气、书画……这些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在他生命的体验中,正被一条无形的线,缓缓串联起来。
他知道,自己触碰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但这一角,已足以让他看到一片浩瀚无垠的星辰大海。
第 五 章 完
小说《武翰丹心》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