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枚沉甸甸、闪烁着诱人光芒的金币,如同强心剂般注入了李维·冯·海因里希近乎枯竭的生命线。告别了莉莉丝,他紧紧攥着那个深蓝色丝绸小包,仿佛握着通往新世界的船票,脚步轻快地几乎要飞起来。但狂喜过后,是更加冷静和迫切的现实问题:这第一桶金,必须用在刀刃上,精准地切入一个能快速产生回报的市场。
回到他那间漏风的“研发中心”,李维没有立刻冲出去挥霍,而是强迫自己坐下来,就着从木板缝隙透进来的、越来越明亮的晨光,开始进行一场严肃而必要的“战前”头脑风暴。莉莉丝提供的市场情报非常宝贵,照明、取暖、警戒,都是明确的需求方向。但哪一个才是最适合他目前资源(十枚金币,有限的魔法知识,强大的工程学思维)和技术积累(自热杯的原理)的突破口?
他拿出炭笔和一张粗糙的草纸,开始罗列分析:
* 便携照明: 需求明确,市场巨大。但技术难点在于:稳定的光源(光属性魔核价格不菲且持续发光控制复杂)、高效的聚光系统(需要透镜,工艺要求高)、持久的能源供应(魔核消耗是持续成本)。十枚金币可能刚够做出一个勉强能用的原型,但成本和售价很难降到平民和低阶冒险者能承受的范围。竞争?已有的魔法灯虽然贵,但技术成熟。风险:较高。
* 个人取暖: 需求存在,尤其特定场景(矿工、野外)。技术基础相对较好(自热杯的热转换原理可直接借鉴)。难点在于:热效率提升(避免能量浪费)、安全性(防止烫伤)、成本控制(火属性魔核价格)。市场可能相对细分,不如照明普适。风险:中等。
* 简易警报: 需求明确(商队、冒险者),莉莉丝重点提及。技术思路相对新颖(触发式声光报警),结构可能简单,对材料要求可能不高。难点在于:触发机制的可靠性、报警效果的震撼度(声音够不够响?光够不够亮?)、环境适应性(风雨天气是否失效)。成本有望做到极低。风险:看似较低,但技术实现细节未知。
就在他反复权衡之际,一阵干渴感袭来。他习惯性地拿起墙角那个有缺口的陶罐,走到学院公共取水点,接了点凉水。看着略显浑浊、甚至能看到细微悬浮物的井水,他皱了皱眉,还是仰头喝了几口。一股土腥味和隐约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异味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这水……”李维咂咂嘴,心里一阵膈应。穿越前,他习惯了经过严格处理的、清澈甘甜的自来水,甚至还有各种品牌的矿泉水、纯净水。而这个世界……他环顾四周,看到有学生直接趴在水槽边豪饮,也有贵族子弟让仆从用银壶从自家带来的“优质水源”倒水饮用。
一个闪电般的念头,如同惊雷般在他脑海中炸响!
水!饮用水安全!
这个需求,可能比照明、取暖、警戒更加基础、更加普遍、更加致命!
他立刻回想起前世学过的那些知识:中世纪欧洲,公共卫生条件极差,饮用水源污染是常态,霍乱、伤寒、痢疾等水源性疾病是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剑与魔法的世界,虽然可能有治疗法术存在,但那绝对是昂贵的、非普通人能享受的。对于广大平民、士兵、冒险者、商队成员而言,喝上一口相对干净、不至于喝了就拉肚子甚至送命的水,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巨大的痛点!
他结合原主的记忆和最近的观察,迅速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世界的饮水现状:
* 城市居民: 主要依赖公共水井或河流。水井容易受到地面污物渗透污染(想想那些随地大小便的场景!),河流则是城市污水和工业(如果有的话)废水的天然排放通道。所谓的“山泉水”,很多不过是黑心商人从下游河里打上来冒充的。
* 贵族富商: 有自家水井,或者专门从城外运水,条件稍好,但远谈不上“洁净”。宴会上的酒水可能更安全,但日常饮水呢?原主记忆里,甚至听说过有调皮孩子往仇家水井里扔死老鼠的传闻!
* 野外活动者(冒险者、商队、军队): 更是直接饮用河水、湖水、雨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腹泻脱水而死的冒险者,可能比被魔兽咬死的还多!
再想想莉莉丝提到的那些细节:宴会结束后场地臭烘烘,贵族小姐裙摆下的秘密……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极度糟糕的公共卫生环境!而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疾病之源!
“净水!如果能搞出一种有效、廉价、便携的净水方法或装置……”李维的心脏砰砰狂跳起来,肾上腺素急剧分泌,“这市场……太大了!简直是蓝海中的蓝海!”
而且,这个方向有以下几个巨大优势:
1. 需求刚性极强: 是生存必需品,不是改善型需求。每个人都得喝水!
2. 市场容量无限: 从王公贵族到平民乞丐,从城市到荒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
3. 技术门槛相对可控: 不需要涉及太复杂的能量转换或精密光学。净水的核心原理无非是过滤、吸附、消毒。过滤可以用砂、石、布、炭;吸附可以用木炭(活性炭最好,但普通木炭也有一定效果);消毒……这个世界有没有类似氯气或紫外线消毒的替代品?或者,利用光属性魔核的净化特性?甚至,最不济,结合加热功能(他的老本行)进行煮沸消毒!
4. 成本可控潜力大: 过滤吸附材料(砂、石、木炭)极其廉价易得。关键可能在于结构设计和消毒环节的成本。目标不是制造百分百无菌的纯水,而是显著降低水中的浑浊物、异味和大部分致病微生物,达到‘喝了不拉肚子’的基本安全标准。这个标准相对容易实现,且成本可以压得很低。
5. 产品形态灵活: 可以做成家用的固定式滤缸,也可以做成冒险者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滤水壶、滤水袋,甚至可以是大型商队使用的移动式净水装置。可拓展性极强。
越想越激动!照明、取暖、警报这些需求,可能还需要教育市场,而净水需求,是天然存在的,是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渴望解决的!只是之前技术手段有限,人们被迫习惯了与风险共存而已!
一旦有了可靠且价格合理的解决方案,市场的爆发将是必然的!
“就是它了!净水器!我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李维猛地一拍大腿,眼中闪烁着淘金者发现巨大矿脉般的狂热光芒。
方向确定,下一步就是更加深入和落地的市场调查。他不能仅仅凭推理和宏观判断,必须深入了解用户的具体痛点、使用场景和支付意愿。
接下来的两天,李维化身成为异世界市场调研员,活跃在王都的各个角落。他没有再穿着那件破子爵礼服,而是换上了一身更普通的、甚至有些邋遢的粗布衣服,混迹于市井之中。
* 低档酒馆和路边摊: 他点最便宜的酒水,竖起耳朵听那些佣兵、车夫、小商贩闲聊。听到最多的是抱怨某次喝了不干净的水拉肚子差点误了事,或者某个同伴因为“水毒”(对水源性疾病的俗称)一病不起。他们对“干净水”的渴望是实实在在的,但提到价格,普遍表示“几个铜板还能考虑,贵了就算了”。
* 冒险者公会外围和集市: 他观察那些低阶冒险者的装备,他们的水囊大多是皮质的,直接灌装河水。他假装好奇地询问他们如何保证饮水安全,得到的回答大多是“看运气”、“找水流急的地方”、“有时候加点草药煮一煮”,充满了无奈和侥幸心理。他们对于能提升生存率的装备,支付意愿相对较高,但也对价格敏感。
* 平民区的水井旁: 他亲眼看到有妇人打上来的水浑浊不堪,需要静置很久才敢使用,也听到她们抱怨井水有异味,孩子喝了闹肚子。她们是价格最敏感的群体,但也是基数最庞大的潜在用户。
* 甚至,他花了几个铜板,从一个看似老实的水贩那里买了一桶所谓的“城外山泉水”,回来静置后,底部明显有沉淀物,味道也比公共井水好不了多少。
调研结果坚定了他的信心:低成本的净水解决方案,绝对有市场!目标用户首先定位于对生存有迫切需求、且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阶冒险者、小型商队成员以及部分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的城市平民。产品形态初步定为便携式个人净水器,结构简单,易于使用和携带。
现在,轮到技术实现了。李维开始疯狂回忆前世关于净水的知识:
* 多层过滤: 这是基础。从上到下,孔径由大到小,逐级过滤悬浮物。可以用粗砂、细砂、鹅卵石、棕榈纤维、棉布等作为滤材。
* 吸附异味和部分杂质: 木炭是关键!尤其是活性炭,吸附能力极强。这个世界有没有活性炭?如果没有,普通木炭烧制后敲碎,也有一定效果。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滤层。
* 消毒杀菌: 这是最大的技术难点。煮沸最有效,但需要燃料和时间,不适合便携。化学消毒?这个世界有没有类似漂白粉的东西?或者利用魔法?光系魔法据说有净化效果,但低阶光系魔核能否持续释放具有消毒作用的能量?能量强度和稳定性如何?需要试验。或者,最保守的方案,先不做深度消毒,主打“过滤吸附”,显著改善观感和口感,降低风险,明确告知用户“建议煮沸后饮用更安全”,这也能满足大部分场景需求(野外紧急饮用)。
思路逐渐清晰:一款多层物理过滤+木炭吸附的便携式净水器。先解决“看得见的脏”和“闻得到的味”,把消毒作为升级版或辅助功能后续开发。
方案确定,李维开始精打细算地使用他的十枚金币。他深知,必须严格控制成本,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1. 场地: 不能再在漏风的储藏室搞了,需要一個相对独立、能进行简单手工制作和试验的空间。他在学院外平民区边缘,租了一间最便宜的、只有十平米左右、阴暗但好歹有门有锁的旧房子,月租一枚银币。这将是他的第一个“实验室”和“小作坊”。
2. 滤材采购: 这是成本大头……才怪!粗砂、细沙、小鹅卵石,直接在城外河边就能挖到,几乎零成本,只需要花点力气搬运。木炭,去木柴市场买最便宜的碎炭,甚至能捡到一些,成本极低。需要一些棉布或麻布作为过滤层,买最便宜的边角料。
3. 容器和结构: 净水器需要一个外壳。陶瓷罐?太贵易碎。金属?更贵。木材?容易腐烂。最后他决定用最廉价的、厚实的竹筒!中空、天然抗菌、易加工、成本低!去竹器店买处理好的、不同口径的竹筒,花了大概几十个铜板。
4. 工具: 需要锯子、钻头、刻刀等基本手工工具。他买了一套最便宜的二手工具,又花了几十个铜板。
5. 试验和检测: 如何判断净水效果?需要污染源(泥水、甚至加点……嗯,模拟物)、以及观察工具。他买了个最便宜的玻璃杯(用来对比水质),以及一些简单的容器。
精打细算下来,采购基础材料和小工具,总共花费还不到一枚金币!剩下的九枚多金币,是他的宝贵储备,用于应对意外和后续改进。
一切准备就绪,李维迫不及待地搬进了他那间小小的、充满霉味和灰尘的“实验室”。他挽起袖子,开始了异世界工程师的第一次正式产品研发。
第一步,设计结构。他设想的是一个垂直过滤系统:污水从顶部倒入,经过一层层滤料,干净的水从底部流出。关键在于滤层的顺序和厚度设计。
他在草纸上画了又画,反复推敲:
* 第一层:粗过滤。 蓬松的棕榈纤维或粗棉布,拦截大的树叶、泥沙。
* 第二层:砂石过滤。 从上到下,依次铺放粗砂、细沙,厚度要足够,确保悬浮物被截留。
* 第三层:吸附层。 关键!填充敲碎的木炭颗粒。木炭的粒径和填充密度需要试验,既要保证水流速度,又要提供足够的吸附表面积。
* 最后层:精过滤。 致密的棉布或多层麻布,防止炭粒漏出,并拦截最细微的颗粒。
外壳就用竹筒。如何实现分层固定?他在竹筒内部不同高度刻出卡槽,用带孔的竹片或木片作为隔板,将不同滤料分开。
设计图初步完成,接下来就是动手制作。
李维化身木工和钳工,锯竹筒,刻卡槽,钻出水孔……手艺粗糙,但勉强能用。然后就是清洗滤料:沙子、石子反复淘洗,直到水清;木炭敲碎成均匀颗粒,也用水冲洗干净(减少炭粉流失)。
花了大半天时间,他终于组装起了第一个原型机——一个用一截大号竹筒制成的、看起来颇为简陋的“多层过滤装置”。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首次测试!
他跑到附近一条水质明显浑浊的小河边,用陶罐打了一罐“原水”,能看到明显的悬浮物,闻着有土腥味。同时,他也打了一罐相对清澈的河水作为对比。
回到实验室,他小心翼翼地将浑浊的河水从净水器顶部倒入。水流经过滤层,速度明显变慢……滴答……滴答……等了快一分钟,底部才开始有水滴渗出。
最初流出的水,带着一些黑色的炭粉,略显浑浊。他耐心等待,直到水流稳定,接了一杯“净化水”。
将“原水”、“相对清澈的河水”和“净化水”并排放在一起,对比效果惊人!
原水浑浊不堪,呈黄褐色;相对清澈的河水也略显淡黄;而净化水,虽然还达不到完全透明,但已经变得非常清澈,几乎看不到悬浮物!凑近闻了闻,土腥味也大大减轻,只有一丝极淡的、类似于矿泉水的、可能来自木炭的味道。
“成功了!初步过滤效果显著!”李维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物理过滤和吸附去味的效果,立竿见影!
但这只是第一步。净水的核心是安全,是去除微生物。如何检测?这个世界可没有显微镜和细菌培养皿。
他想到一个土办法:口感对比和……亲身尝试(风险自负!)。他小口尝了尝相对清澈的河水,有明显的土腥和涩味;再尝净化水,口感清爽了许多,几乎没有任何异味,只有一丝甘甜(可能是心理作用或矿物质?)。
但这还不够。他需要更“极端”的测试。他狠了狠心,弄来一点泥土和……一些新鲜的动物粪便(模拟最严重的污染),加入清水中制成极其浑浊、气味刺鼻的“超级污水”。
再次用净水器过滤。令人惊喜的是,流出的水虽然流速更慢,但依旧变得清澈,刺鼻的粪臭味也几乎闻不到了!当然,他知道,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安全饮用,可能还有大量的细菌、病毒存在。
“消毒……消毒是关键。”李维沉吟道。现有的过滤吸附,解决了物理污染和部分化学污染,但生物污染是最大的隐患。
他再次开动脑筋:
* 煮沸: 最可靠,但需要额外步骤和燃料。能否集成一个加热模块?就像自热杯那样?但会增加成本、复杂性和重量,违背便携初衷。可以作为家用版的升级选项。
* 魔法消毒: 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几枚廉价的光属性魔核碎片上。光系魔法据说有净化效果。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魔法回路,让水流过一个被微弱光属性能量照射的区域?这需要试验,可能涉及魔法阵刻画,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会增加。
* 化学消毒: 这个世界有没有天然的消毒剂?比如某种植物的汁液?或者矿物?需要查阅资料或请教懂草药的人。
权衡再三,他决定采取一个务实且风险可控的策略:第一期产品,主打高效物理过滤和吸附,显著改善水质观感和口感,大幅降低饮用风险。在产品说明中明确告知:“本产品可有效去除水中泥沙、浑浊物及异味,显著提升水质,建议煮沸后饮用以确保绝对安全。”
这样,既满足了用户对“干净水”的迫切需求,又明确了责任界限,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成本。消毒功能作为未来技术储备和产品迭代方向。
接下来,就是优化设计,提升性能。他需要测试不同滤料配比、厚度对过滤效果和流速的影响,找到最佳平衡点。还要测试净水器的寿命(滤料何时需要更换)。
于是,李维开始了枯燥而繁琐的试验循环:配置不同比例的滤层,用标准污水测试,记录流速、出水浊度、口感变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小小的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滤料、竹筒、盛水的陶罐和玻璃杯,墙上贴满了记录数据的草纸。李维经常忙得满头大汗,身上沾满炭粉和泥点,像个真正的工匠。失败是家常便饭,有时滤层堵塞太快,有时炭粉泄漏,有时结构不稳固漏水……但每解决一个问题,他都离目标更近一步。
几天后,他终于优化出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滤料配比和结构设计,净水效果稳定,流速也能接受(接满一标准水囊大约需要5-10分钟,对于野外应急或日常过滤储备来说可以接受)。
第一个勉强可以称为“原型机1.0”的便携式净水器诞生了!它由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约8厘米的竹筒构成,内部是精心计算的多层滤料,重量适中,结构还算牢固。
看着这个粗糙却凝聚了自己心血和智慧的小装置,李维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十枚金币的投资,这是他运用现代知识改变异世界生存方式的第一次真正尝试!
他知道,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需要小批量试制,寻找更廉价可靠的滤材来源,设计更美观实用的外壳(也许可以尝试陶制?),进行更广泛的实际场景测试(比如让某个熟悉的冒险者试用),制定最终的成本和售价,思考销售渠道……
但此刻,手握这个能化浊为清的竹筒,李维仿佛已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财富和那条通往“异界魔导工学之父”的康庄大道。污浊之水,或许真能淘出梦想中的黄金。
他走出昏暗的实验室,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似乎都带着一丝希望的味道。下一步,该考虑如何将这技术转化为真正的商品了。而第一个试用者,或许可以找那位对他深信不疑的“天使投资人”莉莉丝小姐?既能展示成果,又能进一步巩固关系……李维的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弧度。
书格格